查看原文
其他

瞿振元重磅解读“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以导向鲜明的成效评价推动加快“双一流”建设

来源 | 教育部


评价牵动人心,事关发展方向。


人们翘首以待的“双一流”建设成效如何评价?近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给出了明确的信号: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注重内涵发展,争创世界一流!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出台后,引发业界关注。各高校书记、校长及教育界人士纷纷点赞并从不同层面进行解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五位教育界领导和专家第一时间对“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进行了热议,从政治站位到教育体系,从科教融合到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从国家战略需求到科学评价建设成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我们解读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


本文选取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的解读文章《以导向鲜明的成效评价推动加快“双一流”建设》—— 一起来看





评价牵动人心,事关发展方向。人们翘首以待的“双一流”建设成效如何评价,近日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给出了明确的信号: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注重内涵发展,争创世界一流!


201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显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抓手,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经过严格认真遴选,首轮建设确定建设高校137所、建设学科465个。五年过去了,如何评价建设成效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评价视角的多元性,教育评价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甚至是一道“世界难题”。但也存在不少共识。比如,教育的有些方面可以量化比较,有些方面却是不可量化、不可比较的,所以评价结果可以提供参考而不是唯一;比如,从总体上说,评价是手段,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比如,评价的理念和技术也是发展的,从强调“客观测量”到目标导向的“描述”、服务决策的“判断(鉴定)”,又逐渐过渡到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构建、形成共识的“建构性评价”,并且愈发强调基于动态大数据的“监测评估”。基于这些共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尽量采用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为“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服务。评价的导向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由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和评价的复杂性、敏感性,自中央到部委都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双一流”建设和教育评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密切配合,自2018年起就着手研究“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问题,多方听取高校和专家意见。现在,三部委出台的《评价办法》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也是集中各方智慧的结果。总体看来,《评价办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第一,明确成效评价的性质定位,强调综合诊断把脉、问题导向促进建设。“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评价。成效评价坚持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评价结果不是一个排行榜,而是按不同维度、不同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综合呈现、不计算总分的“诊断报告”。这种诊断式的评价能够较好地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动态监测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结果,旨在引导高校和学科坚持目标导向不动摇、坚持问题导向谋发展,踏踏实实搞建设。


第二,明确成效评价的重点内容,强调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发挥大学功能。成效评价全面覆盖“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并且进行合理整合,形成了“一个前置性维度和六个主要方面”的评价模块。一个前置性维度是对“加强党的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成效”的评价,这是对大学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坚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的统领性、决定性的评价。六个主要方面是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建设成效”的评价。学科建设评价则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其中人才培养包括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突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完整又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流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既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还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突出产出一流成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这样确立的评价重点内容,一方面与“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保持了一致,另一方面实现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全面发挥大学功能的内在高度统一,原则性要求与实施可操作性的高度统一。


第三,明确成效评价的三维视角,强调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以发展的、动态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学校与学科的发展与成效,如何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充分体现中央要求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量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精神,确实是一件颇需费心思索的事情。《评价办法》提出了设置“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维评价角度,不仅重视对当下水平的评价,而且重视对成长性、特色性发展的评价,还重视对长期发展潜力的评价,从而引导高校和学科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是《评价办法》中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整体发展水平,考察高校和学科建设的现实水平,特别关注在可比领域或方向上与国外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比较;成长提升程度,考察高校和学科在建设周期内的水平变化,体现成长增量及发展速度;可持续发展能力,考察高校和学科的结构布局、特色优势、资源投入、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及制度体系创新完善、治理效能等支撑发展的条件与水平,体现学校对办学根本使命的追求和发展潜力。这三个维度,犹如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一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发展的状态,给人以比较清晰的形象。


第四,明确日常动态监测的地位,强调以评价促建设、久久为功抓提升。在“双一流”成效评价中,建立了常态化建设动态监测体系,主要由建设高校实时更新数据,同时集中政府和第三方数据,及时应用数据进行诊断预警和政策调整,及时纠偏治本。同时,把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监测、改进和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日常动态监测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它不仅可以尽量减少评价对学校的干扰,让建设高校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发挥主动性能动性,静心建设,久久为功,持续提高建设水平,还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和关心各个建设高校的发展动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以往长期建设的基础上,为期五年的首轮“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正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生着格局性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成绩是奋斗得来的,不是评出来的。但评价为奋斗导向,为奋斗助力。科学的评价,将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助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使我们在迈向世界一流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高福院士参与!“双一流”大学牵头成立全健康研究院

多名院士加盟!这两所“双一流”大学,签约战略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